旧站栏目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 : 
    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葛慧君同志在第29个教师节座谈会暨优秀教师表彰会上的讲话

    发布单位 :            时间 : 2013-09-24     浏览量 : 
        

    (2013年9月10日)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在这里举行全省庆祝教师节座谈会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前,省委书记夏宝龙,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等省领导亲切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会上,对第六届浙江省功勋教师、第三届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013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进行了表彰,这些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厚爱,是对全省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极大鼓励和鞭策。
    刚才,4位教师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我听了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在座的各位教师是我省70万教育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你们长期以来在平凡岗位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省正站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动力基础,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输入智力资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召唤着广大教师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执著的事业追求,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借今天会议机会,结合自己的认识,我对全省广大教师提几点希望,并与大家共勉。
    一、在践行立德树人中体现责任担当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是我国古代“三不朽”之一,这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富有里程碑意义。今年教师节的主题就是“立德树人,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德为才之帅。”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就是要在各项教育的摆位问题上,切实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上;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切实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方面;在教育目标和要求上,切实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并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二是要着眼“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想,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着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三是要注重“健全人格”。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谓培养人,就是要提升人的内在素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要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使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志向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
    二、在传播中国梦中突出信念理想
    梦想,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一样至关重要。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梦想,这就是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作出了一系列深刻阐释,中国梦已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今年以来,中央、省委和教育部对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分别作了部署安排,当前全省信念引领梦想、“最美”激发梦想、劳动创造梦想、实干成就梦想等“四大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教育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先导与基石,广大教师应该自觉成为中国梦的坚定传播者和引领者。一是要系统学习中国梦。教师队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源,是这个“梦工厂”最具竞争力的软实力,要自觉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的理解把握,在学习上更深一层、更透一点、更实一些。要深刻理解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实质,“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核心价值,“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权利共享,“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世界责任,“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实践要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因素,以真学真思促真信真懂,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要大力宣传中国梦。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圆梦行动的主力军,他们对中国梦的认同,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理想与现实的职业。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要按照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要求,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加强中国梦学习教育,向广大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讲明白伟大梦想的实现路径,使他们懂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道理,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勤奋学习;要广泛开展征文大赛、主题宣讲、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网络文化等教育活动,发动广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亲见的中国梦,记录和表达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真正让中国梦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三是要积极践行中国梦。“中国梦”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对于学生来说,中国梦就是“成才梦”,而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中国梦就是“育才梦”。广大教师要切实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科研,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在争做“最美”中升华人生价值
    近一个时期以来,浙江大地涌现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爷爷”等一大批震撼心灵、温暖人心、感动中国的“最美人物”。其中,以衢江四小三位老师为代表的“最美教师”,用美在平凡、美在善良、美在奉献、美在责任、美在瞬间的行动,生动诠释了情系教育、心系学生,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当代教师可敬、可亲、可学、可爱的良好形象。中央领导同志对浙江“最美现象”高度关注,目前全省正在深入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广大教师要立足成为真的追寻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共同推动“最美”从盆景到风景、从风景到风尚。一是要有“最美”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细小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眼里、心里,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课堂内外,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个人品行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重自身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做文明的使者。否则,纵然你的理论水平再高、教育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二是要有“最美”心灵。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在别人心里,你自己心里必须得先有阳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坚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始终站在教学一线,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百问不厌、诲人不倦,激发潜能,鼓励创造,宽容失败;要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给以更多关怀和帮助,始终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让学生“乐其师,信其道”。三是要有“最美”业绩。教育事业不是“鼓一时之劲,兴一时之力”就能体现价值的工作,它需要教育人矢志不渝、永不言弃,不断奋进、坚持创新的长期努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当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必须始终注重学习,充实自我,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要面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不断调整完善知识结构,勇于并善于改革教学模式;要不断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善于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切实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用综合的能力塑造人,永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美。
    同志们,国家的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荣誉感、责任感,不负使命,不负重托,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愿大家教师节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310023)

    电话:(监评中心)0571-85070129

              (教发中心)0571-85070245

    办公室:图书馆西209


    常用链接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1 浙江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浙ICP备05014576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310023)
    电话:0571-85070230 / 0571-85070231
    Copyright © 2021 浙江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教师发展中心
    浙ICP备05014576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