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学法学习后进行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总结
理学院 骆钧炎
2011年10月3日至7日,以及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我们分两阶段分别在德国吕贝克市和我校参加了中德教学法的学习和培训。来自德国吕贝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弗伦斯堡大学的教师围绕“中德教育体系比较研究”的背景,分别就“中德跨文化比较”、“中德教师概念化教师角色上的差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还原法”等主题开展了专题培训。以下就谈一点我的学习体会和想法。
(一)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几位德国教师不但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定义,还带我们走进课堂亲身体验实施过程。教师在课程内容具体化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程度以及学生应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等,从而确定自己教学的专业目标。教学方法就是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手段,其中有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 分组讨论法
在德国,很多课堂采用小班制对话式教学,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一般会成“U”状环绕教师而坐,以便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分组讨论。几个小组同时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一般只进行观察,并在最后进行点评和评分。
2. 张贴板教学法
张贴板法是一种在塑料薄板上写有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片,通过添加、移动、更换由学生填写的卡片进行研讨的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用于制定计划、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和做出决定等教学场合。
3. 行为导向教学法
比较常用的有问题导向法、实验导向法等等。问题导向教学法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而实验导向教学法则以某一实验项目展开教学,这样的实验项目同样也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行为导向法具有很强的问题针对性,因此,它也带来了很好的训练价值与教学效果。
4. 案例教学法
由教师引入案例,案例可以取自于杂志、新闻报道,或该学科领域的职业人员和实践工作者的亲身经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而每组中的不同成员又将承担不同的子任务。每个小组尽可能利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信息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进行观点的表达,从独立作业到小组内部成员合作再过渡到小组间的合作,形成最终观点。各种观点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展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和班级所有成员对案例研究过程与结论进行评价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干涉学生,主要起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
(二)德国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特点
1. 教学环境人性化,教具丰富多彩
走进德国的教室,你的第一反应是舒服——空间大,容纳的学生少。桌椅的摆放方式根据教室的用途不同而不同。有的“U”型摆放,有的是几张大方桌周围放几个小凳,非常适合学生分组学习讨论;还有的大教室配有休闲区,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后可以放松一下。教室中教学设备的配置非常齐全,不仅有在中国教室里常见的黑板、白板、投影仪,而且有各种演示板、图钉板、幻灯机、工具箱(里面放有各种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纸贴、图钉、笔等等)。上课时,教师有时会拎着一个大提包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里面装满了各种教具、道具,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用到的,均能从提包中找到。在我们培训期间,老师就曾经用到过卡片、螺丝刀、布艺足球等教具。为了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德国老师会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而且非常注重细节的设计,教具是其实现完整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体现各种教学方法的载体。
2.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德国的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课一般从问题的导入开始,让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员参与,脑手并用,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德国的教师和学生都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他们信奉的是“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了解;我做过的,我会记住”,即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成,七成以上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德国教师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很吝啬采用批评的方法,一般只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哪些不太好,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常称为“比较弱一点的学生”,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 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德国应用性大学的教育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是无法获得的,只能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互动型的、小组合作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德国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个人的一点体会
在中德教学法培训后,本人试图将所学的一些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但在具体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定的难度。我国的大学教育脱胎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又是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基础之上,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教师通过口述、讲解、讲演等形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讲授法源远流长,是长期以来人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对知识的传授直接、高效、系统。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讲授法实施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知识丰富、语言表达强、幽默风趣等);另外,单纯的讲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思维的被动状态;单纯的讲授也无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其他相关的职业素质。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程也不感兴趣,没有参与的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最近执教的土木(国际)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由1/3的国内学生和2/3的留学学生组成,学生的学术和文化背景相差非常之大。本人在采用讲授法的过程中,发现留学生很难适应,因为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并不容易;但是采用讨论法和粘贴板教学法的过程中,国内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传统的讲授法。如何利用中德教育培训中之所学,融汇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效率,仍然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