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学法培训后的教学实践
--实施教学减量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轻工学院 王立军
2012/8/18
2011年10月2日-9日,我有幸作为12名成员之一,赴德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首期中德教学法培训班,期间重点围绕中德文化的比较、中德教师对教师角色理解之异同、欧洲与博洛尼亚进程中的高等教育与教学、欧洲的教学目标、德国的主体性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基础教育学与心理学、学习的成就动机理论、德国的启蒙话语学、建构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系统思维和行动等内容进行了学习,10月31日-11月04日第二阶段的培训在杭州进行,上述学习内容又在一定程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通过学习,明确体会到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获得的一些诸如教师的三个层次等新颖教学理念,让我在再次思索之前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时有茅塞顿开之感,因此大大增强了做好教学工作的自信心。同时,还接触了丰富多彩的新颖而大胆的教学方法,认为它们也有助于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在自己任教的《制浆造纸概论(双语)》和《造纸化学品》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实施时间分别是2011年11-12月与2012年2-6月)。重点是进行减量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现将实施的动机和一些感受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一、实施教学减量法的由来
首先,在培训班学习期间,随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我于2004年11月开始在天津科技大学从教,但多年来主要从事研究生科研指导工作,对本科生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感受不深。2011年3月调任我校,9月开始主讲《制浆造纸概论(双语课)》。当时我的主要做法就是力求做到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英文表达、每一个重要的专业词汇的涵义进行精确的解释,教学目的是希望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的本科生受到国内同学科最好的专业英语训练。有此自信是因为我作为天津科技大学主办的两次大型造纸国际会议(2008年和2011年各1次)的论文集主编,对国内学者、研究生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总体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了达到此种教学目的,每次我都非常认真地备课,将PPT课件准备得非常精细。但是事与愿违,很多学生不能集中心思听讲,课堂效果不好,这让我十分困惑。培训班第一阶段结束之后,分析认为课堂效果较差的原因在于课件上文字性的内容太多,信息量太大,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学习兴趣自然会很快减退。为此认为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减量化。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大量且尽量有趣的图片替代文字性的内容。然而,尽管PPT课件简洁了,有些内容趣味化了,实际上还是有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图片中,要将图片的内容讲述清楚,依然需要很多的时间。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被动学习的时间也越长,而只要是被动学习,很多学生的兴趣是维持不长的。这使我逐步认识到,真正的减量化教学还是应该设法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实施教学减量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例
1、增加教学视频内容
《制浆造纸概论(双语)》是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于2009年开设,至今只有三届学生(07级、08级、09级)主修过,使用自编的英语教材,主要内容节选于美国著名造纸专家G. A Smock于1982.编著的《Handbook for Pulp & Paper Technologists, Joint Textbook Committee of the Paper Industry》,自编教材和原著的特点是内容清晰,文笔优美,对致力于学好本专业和提高专业英语能力的学生能起到非常好的熏陶作用。但是,由于条件受限,自编教材中绝大部分插图的清晰度不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学生进行预习和补习的效果,对那些原本就对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有一定偏见的学生更是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因为依赖的原著出版年份较早,有些知识点已显陈旧。为此,除用更清晰、更能体现现代化制浆造纸技术特点的插图进行替换之外,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采用了动态的视频,这主要包括早年我购置的《How Paper is made?》(1999年版)中的视频材料以及世界著名造纸装备企业Voith Paper Holding GmbH制作的CD,后者主要介绍他们销售到瑞典SCA Graphic Laakirchen公司的PM11新纸机的安装过程和运行特色。无需详细说明的是,动态的视频更能直观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好评。从教师的角度讲,则不仅自己可以“少费口舌”,还很容易在共同观看视频后诱导大家讨论,做到“一箭双雕”。
2、通过课堂练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制浆造纸概论(双语)》课程针对三年级学生于第一学期开设,学生的专业基础十分薄弱,拥有的专业英语词汇量十分欠缺,因此首先需要记忆大量的新词汇,或者是老词汇的新涵义。但是要求大量的记忆极其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单纯地知道每个单词的含义,并不一定能理解整句话的意义,甚至离完全理解还有相当的距离,排除英语和中文的表达习惯不同的原因,缺乏专业知识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理解专业英语表达的内容,从理解有五个层次的理论角度讲(Solo理论,即Structure of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也是在中德教学法培训期间学习到的),它是记忆、描述、识别等低层次的能力和关联、比较、分析、归纳、应用等高层次的能力综合在一起的一种复杂过程,因此极难在短时间内将这种能力获得提高。为此,主讲教师与其占用整堂课的时间将每一个单词和句子的涵义都讲到位,不如空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然后教师针对练习的结果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是,找一句或几句甚至一段英语原文,就其包含的意思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可挑出8人组成两组,其他人旁观),其中一组派一位代表将其含义写在黑板上,由第二组学生派出代表进行评论和批改,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述,肯定一些好的做法,对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关联、比较、综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更好地保持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关联、比较、分析、归纳事物和运用原理的综合能力。
另外,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当前很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写一个简单的材料也往往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通过上述练习,如有意进行渗透,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的这种不正之风。
3.学生自制PPT课件进行自学效果的展示
就像教师要讲好课必须有精心的备课一样,学生要上好课,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定程度的准备与参与,不能空着一个脑袋到课堂上让教师填灌。当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对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的环节是比较薄弱的,久而久之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此必须督促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检查他们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帮助他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为此,《制浆造纸概论(双语)》和《造纸化学品》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空出一定的学时,设计了督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具体是给出一定范围的专题(一般3-6个),同时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6-8人),让每组学生就自己喜好的专题收集资料,做成一个讲述时间大致为8分钟的PPT。一堂课由三组学生进行讲述,每组讲述完毕进行约7分钟的讨论和点评。通过此项教学环节,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的能力情况,还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或特殊的效果,比如我们看到: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自我展示的欲望比较强烈,这是我们的学生上进的表现(他们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绝对不会是垮掉的一代);学生能够收集到教师自己也不一定能收集到的好材料;学生懂得通过团队的组合,避开弱处,突出优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善意地指出的他们的不足;等等。
4.增加教学实验环节
轻化工程专业(制浆造纸方向)作为一门应用型为主的工程类专业,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者说通过“做”来学习,而不是传统的“听讲”来学习,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每个类似的专业都设有专业实验课,但大多数的情况是这些专业实验的数量和深度都不够。特别是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中,实验课时的比例严重不足,很多专业课的实验课时为0,就连演示实验也没有。这固然是由人力、物力、空间等的不足造成的,但显然不符合“learn by head, learn by hand, learn by heart”的“3H”学习原则,即学习要用脑思考,用手去做,用心去感受。《造纸化学品》这门课程,原来也没有实验课时,我们克服困难增加了两项实验,第一项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测定纸张的施胶度(即纸张的憎水性能),重点在于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第二项是让学生测定一个化学助剂的各项性能,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某一事物的做法。通过实验,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使大家对所学知识有了直接的感受,从而加深了理解,并具有了一定的应用能力。
另外还要说的是,根据构建对齐课程的理论(Constructive Alignment Theory),教师必须将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就是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后具备的能力)及早且准确地告诉学生,通过各种教学环节训练学生具备各种能力的同时,应告诉学生考试(考核)的内容、方式和目的也就是检查学生是否具备了这些能力,这样理论上讲学生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经常督促、检测自己达到这些能力的程度,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相反,如果采用不对齐的课程方式,即上课的内容在更高的一个层次,考试(考核)的内容则在低得多的另一层次,那么学生总是会存在侥幸心理,对学习内容会避重就轻地加以取舍,对考试采取应付的态度,最后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参加中德教学培训班之后实践的时间尚不充分,对一些教学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所做的工作还比较少,特别是传统的“讲课”比例还比较高。随着课堂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人力、武力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体会可以交流。